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草原文化
南鸿雁(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到江南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听说你老家在蒙古,你们上学要骑马吧?”初时,我还耐心地回答他们“我家在内蒙古,蒙古是另外一个国家。我们那里的城市与这里没什么两样。”但这样的回答似乎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后每届学生再有相同的问题,我也就不再正面回答,反而与他们调侃起来:“我们在城里不仅骑马上学,而且还骑马上班。”我发现,这样的回答反而会让他们很满足。
学生这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风貌罗曼蒂克式的想象,引发我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对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会产生这样的想象?是《敕勒川》那首诗的缘故吗?
这种对于异民族原始的、罗曼蒂克式的描述与想象,在西方学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而且这种想象多半建立在殖民基础上,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描述想象早已遭到学界学者的批评。但无论是方学者还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我们这里想说的是,他们似乎都将想象作为了解异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中国学界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和表述,似乎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在文学、影视、艺术、社会传媒报道中,中国少数民族几乎都是一些身着奇异、鲜艳民族传统服饰,唱歌跳舞,手捧酒杯,喜迎来客……”很显然,引发主流人群想象的是少数民族原始、自然以及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浪漫和猎奇,我的学生对于蒙古族以及草原文化的想象也同样基于这样的文化心理。然而,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总是需要弥补的,这也正是作者历次考察和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笔者认为,草原文化其实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传统的、均质的、原始的、充满罗曼蒂克式的图景。草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西方文化的渗入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