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型反思性系列述评之四
本网评论员 安华怡
沙漠先于人类立足地球,人类拓荒开垦与沙漠的博弈纷争从未停止。
千百年过去,沙漠依旧,人类繁衍,在人与沙的拉锯战中,人们曾经谈沙色变。
曾几何时,以内蒙古为“策源”区之一的沙尘暴侵袭华北,进逼首都,令人忧心忡忡,令内蒙古人一度“蒙羞”。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等五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较为集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省区,沙化土地遍布全区所有盟市和90%的旗县。
沙漠化等同于贫穷化。然而,“沙漠并不可怕,穷于斯,富裕于斯。”
上个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就大力开展“种树、种草、种柠条”;90年代,乌兰察布市开始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早在2001年,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即提出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自治区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2004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首次实现逆转。
2006年效果更加明显。可利用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盖度达到36.1%。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绵延4000余公里的狭长版图上,日益扩大并巩固的绿色屏障,使北京、天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逐年好转。首都北京可吸入颗粒物减少了7.8%,泥沙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密云水库的泥沙输入量年减少2万余吨。
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在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几年,更有一批批企业投入到沙产业、草产业中去,利用沙区内生长的优良灌木、草及其果实,开发新的食品、药品、饲料及其它用于加工业的再生植物资源,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的开发。
如鄂尔多斯市的亿利集团以沙漠生态资源为载体发展现代中蒙药;乌海市变治理沙漠为经营沙漠,发展沙草产业,已形成30多万亩柠条、2万多亩梭梭、1万多亩葡萄的沙产业基地规模;东达蒙古王集团利用沙柳作为造纸原料,生产高档包装纸项目,如果规划的50万吨全部投产可消化沙柳100万吨,相当于250--300万亩沙柳的产量,可给当地农民带来3亿元的收入,企业可创产18亿元。
截至2004年,内蒙古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沙产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规模以上企业24家,甘草、沙棘、沙柳、苁蓉、锁阳、苦豆仔等6方面的产业逐渐形成。
如今再来到库布其沙漠靠近黄河的地段,已经变成草木茂密的林带;沙漠的边缘地段,被杨树、柠条等绿色植物“锁边”;沙漠中间,星星点点地分布着葱茏的绿洲。
现在,在内蒙古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
内蒙古有一句立区口号: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内蒙古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保护好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十七大后,这句话更是写进了内蒙古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中。
“征服沙漠”结果是“沙进人退”,“利用沙漠”结果是“沙退人进”。绿化、转化、产业化,我们只有尊重规律,顺应自然,把向沙漠宣战,变为与沙漠和谐相处,沙漠矿藏,沙生植物循环再生,沙漠就会退去暴力的面纱,支撑起沙草产业链条上挂下连,按产业规划点石成金,用链条衔接聚沙成塔,沙里淘金才大有可为!
寓沙产业、草产业开发于生态治理之中,沙漠掘金、沙漠成金,把沙漠治理、开发利用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能算得上是伟大的实践和典范工程。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后,又回京专程探望了钱学森老先生,特别强调了钱老对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的贡献,同时肯定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沙产业、草产业开发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之于沙漠,内蒙古人应该共勉,但不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