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 > 首页推荐 > 特别报道 正文
黑色的困惑
内蒙古新闻网   08-03-27 17:49 打印本页】 【字体:  】  【关闭

——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型反思系列述评之九          

本网评论员 李东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煤炭能源需求量的迅速盘升,“鄂尔多斯”这个以煤炭资源富集而闻名于海内外的地区品牌形象,如一匹脱缰奔放的黑马迅速出现在了中国经济词典中,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一时间,众多资源开发商在该地区掀起了一股资源开发热浪,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简单开采和转化为主要特点的一大批“粗、散、小”企业蜂拥而至,云集于资源富集的两个“三角”地区,即:晋、陕、蒙接壤三角地带和宁夏石嘴山、乌海市、鄂托克旗接壤三角地带。并逐渐蔓延到沙圪堵、新庙、新街、树林召、薛家湾等资源富集地区。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鄂尔多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在鄂尔多斯遍地开花,为该地区经济迅速“冲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个严重的的问题摆在了鄂尔多斯人面前——生态环境恶化。于是,人们在描述、钦羡“鄂尔多斯”的同时,又多了一个空气脏、环境差、污染重的不良印象.……

  仅在棋盘井那样不到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就涌集了500多家类似企业。烟雾笼罩下的棋盘井地区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八百里火焰山”。两个煤炭、矿产资源富集的“金三角”,逐步变成了烟雾笼罩下的“黑三角”,鄂尔多斯境内其它几个工业重镇的大气环境状况也在“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推动下陷入了低谷……

  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在给鄂尔多斯人带来欣喜的同时,也让鄂尔多斯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由于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只顾发展,不求保护,把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到“十五”末,鄂尔多斯在以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倍受国人关注的同时,也被国家四部委列入晋陕蒙宁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成为焦点。

  “黑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黑金”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让人们饱受其害。面对摆在面前的困惑,不争先、毋宁死的内蒙古人积极地寻找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点: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重新审视鄂尔多斯的再发展,时任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在市委一届六次扩大会议上率先提出:要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高度节能环保”的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几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宏观调控上解决“小、散、乱”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促成各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条,努力使上下游产品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

  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也作出了重要的讲话。“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在具体的工作方面,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培育新产业增长点。在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要达到50%以上的就地转化……

  回望内蒙古几年来的生态建设历程,不禁让人心潮澎湃、击节长歌。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建设区,内蒙古肩负着保护京畿生态安全的重任,一组组数据,是对责任与使命的最好诠释——

  新三牧、人退沙退、种绿致富、封围转移、无人区……一批生态建设的新名词正在刷新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词典。与过去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同,畜牧业发展的模式发生了全新的转变———依靠科技,舍饲圈养,发展林草业、养殖业,实现保护生态和农牧民富裕的双赢。这些新名词以裂变的速度在内蒙古草原传递,草原的定位由过去的生产功能正转向现在的生态功能。

  尤其表现在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已经实现了“煤从空中走”,就是把煤炭资源变为电力资源。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做柴油、汽油的生产线正在建设,第一条煤机制造生产线在锡林格勒建设,一系列用煤做化工、做油品的生产线在内蒙古开始试验、建厂……

  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派生出来的新做法,更体现了草原人民“敬天、应时、顺地”的生态智慧。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内蒙古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保护好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现在,这句话不仅写进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里,更写进了内蒙古人的脑海里,同时也落实到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中。

     面对局势、面临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还将有多少个第一的成绩要取得,我们不作预测,但一直都在期待!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东海
相关新闻
 
  娱乐新闻
 
范冰冰不找演员做男友 “一个人也挺好”
开口索代言名车 李冰冰被批“脑袋发热”
孙燕姿爱美迷化妆 工作人员为天后轮流献脸
《功夫之王》片尾曲曝光 张靓颖称只做歌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