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型反思系列述评之十
本网评论员 马铃翔
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正在被这个时代所遗弃。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基于这种清醒的政治态度,人类文明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向了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代潮流。
“内蒙古”是个大品牌,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这三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概念和意义。近年来,勤劳、争先的内蒙古人在自身品牌建设上花了大功夫,下了大力气。
身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内蒙古,是一个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国家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工业化正处在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升级。在这种状态下,内蒙古要实现自我形象的腾飞和品牌的突围,就必须要注重生态文明对内蒙古发展的重要影响。擦亮内蒙古的品牌,就要有针对性的打好节能减排这场战役。资源富有不是唯一优势,生态环境变好了,才能在综合指标竞争中占有重要位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按照十七大部署,自治区要进一步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一把手负责原则,继续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精神,把落实节能减排精神作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以自治区主席杨晶出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自治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国家下达自治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和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6吨标准煤,比“十五”末降低25%,年均下将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削减率为3.8%,年均减少0.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削减率6.7%,年均减少1.4%。
但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内蒙古在落实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精神方面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在能耗方面:一是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仍然较快。二是近几年自治区新建设的电力、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等项目陆续投产,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能耗的增长。在减排方面,一是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减半收费、用电优惠、提高处理费用标准等政策落实较慢,直接影响了减排进度;三是07年上半年已超额完成全年的小火电关停目标,07年下半年依靠火电减排二氧化硫的余地很小,减排难度依然很大。
成绩不仅代表着过去的成绩,也预示着明天的辉煌。笔者以为,就此形势,内蒙古自治区要想在品牌提升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实现品牌的突围,就必须卯足干劲、快马扬鞭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