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河凌灾医疗救援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珍 通讯员 生焰明
3月20日,黄河大堤内蒙古鄂尔多斯段溃口,1.8万居民被迫转移。为做好医疗救援工作,鄂尔多斯市卫生局迅速行动,沉着应对,为灾区群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抢占先机:与洪水同时到达的医疗队
3月20日凌晨1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卫生局长李永明被急促的手机铃声催醒。黄河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奎素段面临溃堤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李永明立即电话联系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紧急调度2辆救护车和5名医疗专家组成医疗队,连夜启程赶赴200公里外的事发地点。
1点50分,杭锦旗奎素段黄河大堤溃堤。凌晨3点,当破堤的洪水冲向独贵塔拉镇和杭锦淖尔乡的12个自然村时,鄂尔多斯市医疗救援组及时赶到。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两级卫生系统的24名医务人员立即被分成几个救援小分队,连夜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21日清晨,在一辆大巴车上,一个简短的医疗救援会紧急召开。会议紧急启动了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临时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根据灾民安置点的分布设置了6个临时医务室和一个巡回医疗队,医疗救援全面展开。医务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免费救治患病群众,早晚两次为灾区灾民进行体检。防疫和卫生监督人员全面开展临时居住点的环境消毒和水质监测。
事后,鄂尔多斯市卫生局长李永明向记者介绍,由于救援及时,措施得力,实现了不发生1例非正常死亡、不发生1例食物中毒和不出现1例疫病、疫情的目标。
临危不乱:洪水中接生婴儿
3月26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医院,一个刚刚出生数天的小宝宝在婴儿床里酣睡。但这个小家伙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场面……
3月19日下午,独贵塔拉中心卫生院妇产科收治了一名叫苏金花的胎膜早破产妇。医师张玲为她静滴了催产素,产妇开始待产。凌晨1点多,刺耳的警报声和通知撤退的呼喊声响彻夜空,产妇开始临产。走还是留?产房里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在紧张地权衡……走,病人随时会在转移途中生产,产妇和孩子面临相当大的危险;留,洪水正在步步紧逼,很快就要漫灌到卫生院……
看着病床上的产妇和周围家属恐慌、期待而又信任的目光,张玲稳了稳情绪,微笑着安慰产妇和家属:“你们放心,只要你们在这儿,我就不会离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产房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病人的宫缩不好,张玲冷静沉着地处置、应付。凌晨两点,伴随着婴儿“哇哇”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张玲认真做好产妇处理后,等候在卫生院外面的救护车迅速将产妇和孩子转移到一户牧民家中。12小时后,产妇情况稳定,张玲将他们护送到旗人民医院后,又马上返回到抗灾一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玲告诉记者:“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是我的病人,我有责任保护她的安全。”
克尽职守:大水不退我们坚决不撤
从黄河溃堤到3月26日,作为医疗救治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鄂尔多斯市卫生局副局长徐永清,已经连续在灾区奔波了7天,每天吃方便面,喝矿泉水。他告诉记者,坚持奋战在一线医务人员比他更辛苦。在此次凌灾中,许多医务人员的家也被洪水淹没,部分房屋倒塌,但没有一个离开自己的岗位。独贵塔拉镇卫生院副院长闫明夫妻俩都是卫生院的职工,家里的房子被洪水泡成了危房。24日开始,灾民陆续回迁,闫明妻子在另一所卫生院监护危重病人,也没顾上回家看看,迅速投入到了卫生院的重建中。
在采访中,一位老妈妈激动地对记者说:“医生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有他们在身边,我们心里有底了。”3月26日,记者陪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杨成旺来到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安置点,灾民们已经开始陆续撤离,只剩下了十几户。在临时帐篷搭建的医疗点,鄂尔多斯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李玉东仍然在坚守岗位。他表示,洪水不退,我们坚决不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