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是黄河流域的最大湖泊,也是全球范围内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具有很高生态效益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乌梁素海湿地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过去由于河套灌区每年向乌梁素海流入约76万吨各种营养盐,加之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直接排放,乌梁素海一度成为世界上沼泽化速度最快的湖泊之一。
现在乌梁素海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20万亩减少到仅有44万亩。由于富营养化发展,水体营养盐浓度、矿化度增高,有机物污染严重。该湖鲜鱼产量已由历史最高年份的4245吨下降到1998年的810吨。乌梁素海海底平均每年淤高6-9毫米,照此演化,85%的水面将在30年后变成沼泽,乌梁素海将不复存在,从而丧失湖泊湿地全部生态功能,最终将对华北及大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隐患。
基于这种现状和长远考虑,2003年,巴彦淖尔市农垦局党委提出了“引黄入海”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引灌黄河水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达到稀释水体、控制沼泽化进程的目的。
“引黄入海”工程于2003年开始实施,该局在巴彦淖尔市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500余万元疏通永济、通济、塔布三条干渠直接向乌梁素海补水,四年累计补黄河水近3亿立方米。
同时,加强点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2000年正式启动由中国、瑞典、挪威三国有关专家参加的“内蒙古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综合整治项目”,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前两个阶段课题调研、可行性论证、流域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及一些实验性研究工作全部完成,第三阶段工作正在进行,整体整治方案己编制完成。从自治区环保局获悉的情况看,该项目包含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改变入湖口、引黄入海、水土保持、挖掘底泥、水草收割、湖内水循环等子项目,投资总额约12.5亿元,拟列入国家黄河水污染防治项目。
该局还在乌梁素海东海岸水土保持工作,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采取栽植灌木林、乔木林、封禁治理、飞播牧草、退牧还草等措施,加快生态植被恢复步伐。另外,投资100多万元加固海坝28.96公里。为有效减缓湖泊富营养化进程。该局对乌梁素海水功能区划分为三类水区,并在其内部深挖湖底,有效改善水质,减缓湖泊富营养化进程,满足鱼类越冬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而且可满足供水水源的要求,新增加蓄水体积2625万立方米,使乌梁素海蓄积水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为妥善处理水草与食草鱼类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水草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该局在利用9GSCC-1.4H型收割机打捞水草的基础上,接受专家建议,积极推广人工育苇、水面养禽、水中养鱼、水底养蟹的“一育三养”立体生态养殖模式,2005年引资4000多万元,试验推广网围养殖500亩,投放夏花、秋片、春片等不同规格鱼种790万尾,投放河蟹2000余万只,养殖肉鸭13万只,新增人工育苇1.2万亩,从而实现了有效控制水草生长,降低湖泊富营养化,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引黄入海”工程通过近四年的实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增强。乌梁素海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海区再现了群鸟翔集、碧水蓝天和谐相衬的壮美景观。现有各种鸟类180种1000余万只。渔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由于黄河水的有效补给,乌梁素海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一度绝迹的鲤鱼、鲶鱼、雅罗鱼、麦穗等鱼种重现。该局抓住海区生态恢复的有利时机,狠抓鲤鱼、鲤、鲫、草等常规经济鱼类的生产繁殖工作。采取夏花与秋片并举方式,实现梯次上市,每年投放苗种不少于1000万尾,大部分鲤鱼和草鱼尾重均超过三斤。目前,乌梁素海池塘精养面积达到1100余亩,成为自治区最大的黑鱼生产基地,全年生产鲜鱼130多万斤,转化饵料鱼410万斤,销售收入900多万元。网围养殖面积达到5140亩,全部实现了鲜活商品鱼均衡上市。2004年乌梁素海渔场向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乌梁素海”10个种类、15个水产品商标,并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6年乌梁素海渔场总产值实现突破亿元大关,其中芦苇产值达7800多万元。
鉴于乌梁素海生态的改善,按照“4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2006年内蒙古金泰煤业斥资3.5亿元对乌梁素海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开发,2007年将投资1.5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望明年达到接待游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