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正是初秋时节,上午的阳光有些刺眼,透过窗户,把牧民巴根那家的客厅照得亮亮堂堂。巴根那正在院子里忙碌,女主人到附近牧场放奶牛去了定居以后,牧民挣得比以前多。
正是初秋时节,上午的阳光有些刺眼,透过窗户,把牧民巴根那家的客厅照得亮亮堂堂。巴根那正在院子里忙碌,女主人到附近牧场放奶牛去了。
巴根那是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2公里的移民新村——欣康村的87号居民,他自2002年6月从家乡伊利勒特苏木(乡)乌力吉德力格尔嘎查(村)举家搬迁过来,至今已4年多了。
“过去在老家,草场退化厉害,加上气候不好,养不了多少牲畜,我就出去跑运输,给人打工。
后来听政府说可以移民到这里,我就决定搬过来了。”40多岁的红脸汉子巴根那身体壮硕,让人想起有名的蒙古族摔跤手。
定居以后,巴根那靠政府贴息贷款养了4头奶牛,现已增加到11头,其中5头已到产奶期,每天可以挤200多斤鲜奶,全部卖给伊利、蒙牛等乳业龙头企业设在市里的加工厂。他还在自家数百平方米的院子里盖了四五间平房,出租给附近电厂民工住,又养了3头猪,种了不少蔬菜。一年除去贷款,他家纯收入近2万元。
“过去在草原放牧,风险太大,不是雪灾、风灾就是旱灾、蝗灾,加上交通不便,常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而这里比较稳定、风险小,肯定要比过去发展得好。现在我不出去打工了,光养奶牛就够忙的。”巴根那说。
巴根那现拥有两辆摩托车、一辆农用三轮车,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一应俱全,烧的是煤气罐,自己还装了暖气。他两个女儿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大女儿今年中专毕业后在联通公司上班,小女儿上住宿高中。
谈话间,门外传来清脆的铃铛声和哞哞的叫声,原来是奶牛吃完草回来休息了。巴根那的妻子裴艳军既能干又健谈,她说:“家里的活我们两个就能对付,孩子们没活干了,她们要做的就是多学习知识。将来我们挣得差不多了,要在城里买一幢两层楼房住,还要买点商业养老保险。现在我们给两个孩子都已买了10年的保险哩!”
移民村里,居民享受市民待遇
欣康村是锡林郭勒盟近年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而在城镇周边兴建的一个移民新村,建于2001年。全村共有定居的农牧民200户、800多人,都是从锡林浩特市生态脆弱、草原退化严重的6个苏木(乡)的22个嘎查(村)先后自愿迁来。锡林浩特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秋菊说,农牧民及牲畜迁出后,原有草场实行全年围封禁牧或休牧,以使植被自然恢复。
据了解,自2001年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全盟已建生态移民区105个,累计移民11700户、50290人。人畜迁出草原后,草场植被高度、密度显著提高,植物种群增多,饲草供应充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走进欣康村,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映入眼帘,和城里居民一样,每家都有一个门牌号;而靠墙堆放的干牛粪堆,则告诉人们这里的居民来自草原。村里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出资统一规划建设,家家通水、电、路、电话和广播电视,还建有公共厕所。全村拥有9000亩牧场,村里设立了居民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
锡林郭勒盟副盟长阿迪雅告诉记者,目前盟里已出台了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对移民进城定居的农牧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特别是子女入学可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锡林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毕力格图说,为了让迁居的农牧民有一技之长,市里组织专家对他们进行养殖、美容、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引导他们直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
看到第一批迁居农牧民的日子过得不错,与巴根那在同一个苏木(乡)的29岁的巴图也于2003年迁到欣康村。他参加了奶牛养殖培训班,现养了4头奶牛和8头小尾寒羊,每个月纯收入1500来块钱。去年他妻子生了个女儿,长得白白胖胖,煞是可爱。巴图说:“过去当羊倌,日晒雨淋,一天都回不来,非常辛苦。现在好多了,挤奶到奶站用机器挤,既省时间,又减少了劳动量,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了。”
草原深处,牧民也过上新生活
一部分牧民离开草原来到城镇,开始了新的生活。而留在草原的牧民们,现在生活又怎样呢?记者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镇萨如拉图牙嘎查(村),这里牧草繁盛,绿原如毯。萨如拉图牙,蒙古语意即“宽敞、广阔”。这里真是名副其实:全村83户、380多人,却拥有32万亩草场,人均将近1000亩。
在村长那顺陶格陶家,不巧村长不在,女主人乌兰其其格和女儿乌仁图雅热情接待了我们。今年刚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乌仁图雅告诉记者,她家现拥有近7000亩草场,养有80多头西门塔尔牛,去年卖了80多头牛犊,赚了6万多块钱。如今她家买了一辆奇瑞轿车、一辆卡车、一辆拖拉机和3辆摩托车。洪格尔镇党委书记常胜说,全镇对草场实行划区轮牧、禁牧,牧民们也建围栏、种黄柳、红柳固沙,自觉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目前,像那顺陶格陶家这样的牧户全村已有六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