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铃翔
编者按:《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制度刍议》这篇文章在《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8期上刊发,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反响,受到国务院学位办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今年六月举办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管理、培养工作研讨会”上,该文被收入供参会代表讨论使用的《资料汇编》中,王有亮博士也被邀请参加了会议。湖南师大石欧教授承担的“教育硕士招生制度改革建议”课题也邀请王有亮博士参加,该文的主要观点均被这一课题的最终研究报告所采用。关于这篇论文价值何在?为何会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近日,内蒙古新闻网记者专访了论文的作者王有亮博士。(本文后面附《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制度刍议》论文全文)
王有亮博士
王有亮简介:博士、教授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处长
内蒙古教育学会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
记者:《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制度刍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引起教育界重视中国教育硕士改革,并加快教育硕士改革的一篇探索性论文?
王有亮:我从2003年底年开始接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当时就发现教育硕士在招生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而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及幼师继续深造的机会。教育硕士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旨,但通过对它的报考条件分析可以看出,甚至比全日制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条件还高。这就将绝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初中以下学校的教师排除在教育硕士招考范围之外。
关于改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议论和文章已有不少。但关于教育硕士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的文章还不多见。,我的这篇论文应该是目前比较系统的阐述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制度方面的一篇探索性的文章。
记者:教育硕士的招生制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准入严格,报考很难,它如何制约招生?
王有亮:首先是报考条件的不合理。教育硕士原来的报考条件是要求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且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若无此学位要求,则需大学本科学历且有中学一级教师职务。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分别为幼师、中师和大学专科毕业以上。这些年尽管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初中以下学校中能够达到本科学历且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还是少数。而通过成人高考渠道接受成人本科教育,能拿到学位的也并不多。一般情况下,一个专科毕业生能拿到本科毕业证,再评上中学一级教师,大约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样的教师想要通过攻读教育硕士来提高自己的业务那得在十年之后。这一规定无疑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排除在教育硕士招生范围之外。而这一部分教师应该说是最需要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因为对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中学生的教育更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教学技能,也就是说对中学特别是初中以下的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
其次是考试科目不太合理,考试科目多,外语权重大,使一些骨干教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果不能将更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招进教育硕士,就会影响社会对教育硕士的认同度。这既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完全相符,也不符合我国教师的实际。
三是招生方式单一,不利于人才选拔。现在教育硕士招生只有全国联考一种形式,考试分数成了能否攻读教育硕士的唯一指标。结果出现了真正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由于外语等方面的原因考不上教育硕士,而仅仅由于外语程度好学科教学很一般的人却能够顺利过关。考试成绩固然应该成为录取的重要标准,但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重考试分数的同时,也应该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作为衡量能否攻读教育硕士的标尺。
四是招生规定只有统一要求,没有充分注意到地区差异,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