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编者按: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始,那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则是对农村改革一次深刻的梳理和总结,回顾30年来农村改革之路,让我们对下一个30年充满了期待……
30年前,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迈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个村率先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给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起了一个带头作用。那么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各项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时,农村改革何去何存,我们是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还是推陈出新,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开展农村改革的新天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会告诉我们一个答案,也会给农村改革描绘出新的蓝图。
近日,本网记者对我区实施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文平就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及电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专访。
“鲶鱼效应”激活101旗县农村走向繁荣
记 者:10月18日,贵校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举行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学典礼,您认为这项计划在我区实施有什么现实意义?
李文平:当前,我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正处在一个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是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包括农村在内的开放式的远程与继续教育新模式,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孩子大学难考,考上大学的又大都跳出“农门”。为尽快给农村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部决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上学,修满规定学分即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收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这些人毕业后,一定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记者:这项工程是否会成为一个好大的“泡沫”,最终因难实施,项目资金缺乏等“流产”呢?
李文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部推行的这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农村撒播的星星之火,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目的明确、切实可行。
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是对症下药。多年来,不少“跳出龙门”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不回农村;而农村薄弱的基础教育使一批孩子又考不上大学。这种状况造成广大农村人才匮乏的困境。多年来我们的政府实施不少扶贫活动,应该说有一定效果,但从培养人才的根本上入手,这还是比较全面的一次。
各地的实践证明,用得上才能留得。这些新的“科技力量”进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科技素质。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农村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最终建立一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农村干部队伍。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初衷、方向上是无可置疑的。由于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有一些不完善、不配套现象也属正常。但是,政府应该正视这些不完善、不配套,更应致力于从全社会的高度作为着眼点,将教育本身与生源的“入口”、“出口”来统筹考虑,确保这些学生最终能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成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作为负责组织实施这项计划的实施人,我非常有信心将这项计划不折不扣地完成,通过这些“鲶鱼”带动我区101个旗县农村真正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