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喝自己的小酒。不找门子,只找商业赢机,不投机取巧,只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来换取地位和财富。改革赋予我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我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成长。——陈兴国
1993年,在首府呼和浩特一提起“川老板火锅陈”、“火锅品牌大王”,人们便会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陈兴国。27岁时,陈兴国携百万元来到呼和浩特,在桥华饭店开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川老板火锅陈”,融蒙古风味和川味融为一体的“川老板火锅陈”,一经推出,火爆青城。
他的火锅改革尝试成功后,相继开了“公园东门分店”、“嬉水乐园分店”、“昭君酒店分店”,陈兴国在首府这个餐饮大市场上第一个开辟火锅连锁经营之路。
1998年冬季的一个下午,几位包头的客人乘专车到“川老板火锅陈”就餐。进门一看,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去另一家“川老板火锅陈”,照样是人满为患。他们几个从位于公园东路、桥华饭店、嬉水乐园、昭君酒店的4家连锁店走了一圈均未找到一个空位。再回到原处时,就有了怨言,“人这么多?这家伙放大烟了吧?!”陈兴国听闻此言,不仅没有发火反而窃喜。
位于公园东路的“川老板火锅陈”在鼎盛时,一次能泊240辆汽车,马路两边以及旁边的空隙像扎葱一样塞得满满的。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陈兴国对自己当时对火锅进行改革探索的一句感言。
“当时呼和浩特市人还没有开始吃川味火锅。人们的饮食就是传统的当地风味。川老板把火锅带来这里,而且还是川式和蒙古风味结合起来。主要原料是锡盟乌珠穆沁羊肉,调味和烹技是川式绝活儿。人们有了钱,就爱尝新鲜,所以就火了。”一位经营川式火锅店的李老板回忆。
“内蒙古火锅餐饮的发展应该说从川老板时代开始。”一位在首府经营川式火锅的王女士说。人们关于这一历史的记忆应该回溯到1993年,以及之后的十年。彼时的“川老板火锅陈”,就像油锅里掉进的一块面团, “哔哔剥剥”的炸将起来。首府的餐饮江湖中自此有了川老板的美丽传说。可以说,“川老板”是火锅改革派的领军人物。
内蒙古新闻界的一位叫博彦的记者对陈兴国这样评价:“判断一个创业者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他的名声和他做了多少广告,而是看他的行为和足迹,更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做了些啥,能看得见,摸得着。”
是谁策划了“川老板”?在张家口,人们惯称四川口音浓重的陈兴国为“小川”。不解内情的人以为“小川”即姓川。1987年,当地一个喜欢吃火锅的记者写了一篇《大号川老板》见报,“川老板”的名号自此在张家口名声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