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推荐 > 嘉宾访谈 正文
安跃平:用诚信浇铸品牌赢得市场
内蒙古新闻网  09-04-15 16:2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鄂绒皇羊绒产品对于羊绒制品的消费是并不陌生的。这是一个在上世纪1998年成立的羊绒加工小厂,秉承“诚信”经营,经历了多年积累,在21世纪羊绒业处在低谷的今天,成为内蒙古的又一个集羊绒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羊绒“大鳄”。据鄂尔多斯羊绒界的同行介绍,鄂绒皇年销售额在2—3千万元人民币,在采访安路平董事长的时候证实,鄂绒皇现在企业的销售额远远大于业界的传闻。

鄂绒皇董事长安跃平先生

        安跃平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实业家,采访他记者想了许多办法,才被答应在周日安排一个小时的采访。

        在接近2008年岁末的一个周日,记者如约前往,见到了病中仍然执着工作的安跃平董事长,他那无神的眼睛足以说明他的劳累和重感冒对他精神的折磨…在这样的情景下开始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的企业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为什么用“鄂绒皇”注册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

        安跃平:公司是在1998年成立的,当时的鄂尔多斯市还叫伊克昭盟(以下简称伊盟),伊盟当时主要盛产羊绒,生产加工羊绒的小企业、作坊云集;我当时在伊盟外贸部门工作,对羊绒的加工、销售及其它流程比较熟悉;企业成立之处,主要是加工为主,兼做销售,由于羊绒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生产的羊绒衫在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外,对外承接一些加工订单。由于企业规模小,所有的优势就是靠“诚信”,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打开了东三省、大连、重庆、成都等市场,赢得了经销商的信任,产品销量也越来越好;鄂绒皇这名称是源至鄂尔多斯,绒是羊绒,皇是皇帝,就是做鄂尔多斯羊绒的皇帝。

       记者:羊绒业的门槛很低,充斥很多的小企业,为什么选择生产羊绒制品?

       安跃平:世界山羊绒的主要生产国家有中国、蒙古、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羊绒产量最大的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蒙古生产羊绒约20%,还有极少的一部分羊绒生产在其余的国家。由于山羊绒的重要经济价值和多种用途,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苏格兰、美国等也相继开始发展山羊绒产业。在中国,羊绒作为纤维中的软黄金已被消费者所熟知,因羊绒的长度为35~37mm,细度在13~15μm之间,在这么细的自然纤维的情况下,还是空芯的,因此更为名贵,被誉为纤维中的钻石。羊绒在全球素有“全球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唯内蒙古之说”。

         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有着数以千计的羊绒梳、纺、织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以鄂尔多斯、鹿王羊绒等知名品牌为龙头的产业链,有力的拉动了内蒙古农牧业“乳、肉、绒”三大支柱产业绒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上,羊绒制品是一种奢侈品,他名贵是来至于细度在13~15μm之间并且是空芯的,是目前任何现在技术所无法仿制的,同时羊绒是一种稀缺资源,品质越好的羊绒,产量越有限。目前,在中国还没把羊绒产品内涵挖掘出来,市场潜力巨大……由于我国羊绒起步较晚,相关需要建立的机制还不完善,相对的制约性也差,羊绒制品也没形成真正的价值市场,所以羊绒制品还存在大量的发展空间。

        记者: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和世贸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您将怎么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存在那些困难?

        安跃平:世贸取消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和国家推行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纺织业来说,确实是一件利好大事;但是对于鄂绒皇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就产品市场而言,公司仍就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内其它新市场,羊绒在全国尚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不需要舍近求远。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工难,这几年鄂尔多斯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生活消费也是水涨船高,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羊绒产业来说,在用工和产品成本上增加了很多成本,由于工资低,鄂尔多斯市好多企业都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出现在了鄂绒皇,公司本着以诚信做市场,诚信做企业的原则,为公司员工解决最关键问题,把吃和住的问题安置好了,员工的支出也降低了,在2007--2008年,公司为其它知名公司加工羊绒产品,满负荷运转,员工不但没有流失,反而工资收入提高,吸引来许多其它公司员工。公司从建立发展到现在,与全休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员工以公司领导的知遇之恩,回馈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记者:杨竣杰)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