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煤制油生产线。 本报记者 韩卿立 摄
编者按: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地处土默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悄然隆起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三角形经济带——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带。
它的出现,堪称一段的经典传奇——短短几年时间里,“金三角”区域内的GDP总量、地方财政收入等10项重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占到内蒙古的一半以上。
它的出现,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金三角”区域内人均GDP、人均收入已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那么,“金三角”崛起的背后,到底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奥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金三角”的发展对于全区乃至中国西部究竟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呼包鄂第六次经济工作座谈会刚刚结束之际,上述热点问题引起了区内外的强烈关注。
2009年的呼包鄂“金三角”,金融危机下的呼包鄂“金三角”,依然让人感受到其发展的大好来势。
2008年,呼包鄂三市在全国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分列26位、12位和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其中呼、鄂增幅临界20个百分点,包头增幅为17个百分点。
屈指算来,象这样的新纪录“金三角”已刷新了很多年,从2005年开始,“三市GDP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三市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三市城镇化率超过60%,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三市增长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三市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等战报一个接一个。
原本因呼包鄂三市直线距离而得名的内蒙古一个小区域经济带,经过近20年的打磨,闪烁着区域核心增长极的耀眼光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增长最快省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追本溯源,“金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内蒙古决策层对它高瞻远瞩的谋划与不遗余力的推动。
6年6次“金三角”经济工作专题会议,每年一个主打“议题”,成为这一区域打造“金字招牌”的6个“锦囊”。
2004年提出“发展思路、发展观念要创新和突破”;
2005年强调“要找准发展着力点”;
2006年主攻“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
2007年指明“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008年创出“同城发展,区域一体化”;
2009年力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逆境中争创新的发展优势”。
具有战略眼光的发展规划图,使“金三角”一路走得健康、稳健,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地方党政领导智慧、科学、超前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自然培育
仔细探究“金三角”高速崛起的潜在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体系,是自然培育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呼包鄂“金三角”这一区域经济理论横空出世。自治区党委、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2003年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会议作出“呼包鄂三个优势地区要率先发展”的决策,从政策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不作过多干涉,不过分行使行政手段,给了这个“新生命”一个自我孕育的自由空间。
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顺风顺水的“金三角”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开自治区风气之先”的创举。
抓住每一次机遇,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升级、“南资北移”的有利时机,依托区域内的资源禀赋,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引来一大批优质项目的入驻,在“金三角”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让国有资本有序退出,通过嫁接、重组等方式整合壮大民营企业,盘活资产,注入资金,提高效益。从而使本土“草根”企业主导了“金三角”经济发展的走向。目前,内蒙古所有上市企业和品牌企业80%来自于“金三角”。
率先开始探索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金三角”在全国叫得响的几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均通过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转化利用。
率先通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城市建设,在政府没有投入的情况下,激活民间资本,建立土地超市,实施土地挂牌招标拍卖,使呼包鄂三市的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为成功实践“三化”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率先创出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新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走上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之路。使“金三角”出现了两个令人称奇的现象:“经济现象”和“生态现象”。
……
放手发展让“金三角”一起步就在市场化程度高的体系中运转,也造就了三地政府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上的大胆尝试。
很多试图解读“金三角”的人总会发出同样的感悟:这是一个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圈”。而最让他们叹服的是:不论换多少届领导,“金三角”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始终保持着高效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