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梯度隆起”透视发展潜力
西部领跑中国经济。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最眩目的亮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透过这一组组西部经济的数据,专家们语惊四座:看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反梯度隆起”的经济现象。
他们认为,与过去近3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是,今年上半年,西部经济一改“经济发达地区辐射并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梯度发展模式”,率先于中东部经济和全国经济反弹上行。这说明曾经依赖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和带动而发展的西部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曲线上最先隆起的那部分。
在西部这个亮点中,内蒙古也展现出了特殊的亮色。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1%,内蒙古的GDP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都名列全国第一。上半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691.04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4.34亿元,同比增长39.8%;上半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达656.84亿元,同比增长42.8%。
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既充分反映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潜力,也为今年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让人们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也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之所以出现“反梯度隆起”,关键是西部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再加上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保增长政策的刺激,西部地区的进出口额也较容易回升,甚至出现增长。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对外贸易额虽然仍呈同比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缩小。上半年,全区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8.2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但降幅比一季度缩小8个百分点。
其次扩大内需系列措施对西部经济刺激明显。长期以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没有中东部地区更具爆发力。但在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系列措施刺激下,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出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来说,经济刺激作用显然高于东部地区。据了解,内蒙古施工项目已达到7028个,同比增长22.9%;本年投产项目1771个,同比增长1.04倍。上半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88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达5786元,同比增长12.5%。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直接作用下,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362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达2476元,同比增长8.1%。与此同时,上半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020元,同比增长17.6%;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17元,同比增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