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推荐 > 和谐沟通推荐 > 追踪报道 正文
比率高达95.17% 尘肺病成内蒙古头号职业病
内蒙古新闻网  09-08-04 14:4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河南省新密市农民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病,但职业病鉴定的法定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诊断为“肺结核”。为寻求真相,28岁的他最后跑到医院,以“开胸验肺”的方式换来了重新诊断的机会。

  内蒙古职业病以尘肺病为主,尘肺病诊断真的这么难吗?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占职业病总数的95%

  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累计报告职业病15541例,其中尘肺病14790例,占职业病总数的95.17%。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职业病报告发病仍然以尘肺病为主。《国家职业病目录》中有10种尘肺病在内蒙古发生,其中矽肺和矿工尘肺病的发病率占到了78.12%,赤峰市和兴安盟所报告的矽肺病例(矽肺病是尘肺病的一种)占到了矽肺病病例总数的93.83%。由于这两个盟市辖区内有众多的有色金属矿,不但矽肺病人急剧增多,而且出现过多起群死群伤的职业病危害事件。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由于各类煤矿较多,也成为矿工尘肺病高发区。

  2002年——2005年,内蒙古各种尘肺病新增患者754例,4年间报告尘肺病死亡病例83例,尘肺病年均发病189例,年均死亡21例。

  据介绍,目前内蒙古有害作业厂矿数年均2339家,主要分布在煤炭、有色金属、林业、畜牧业、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近年来,制药、纺织、轻工等行业也逐步成为职业病高发行业。

  诊断不难过程复杂

  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物理诊断科科长都伟很关注“开胸验肺”事件。据他介绍,目前,呼市尘肺病病人在600—700人左右,“尘肺病诊断不是太难,但诊断过程非常复杂。”

  “国家的标准是:在诊断时首先要看病史和吸入粉尘作业史。询问工作单位、工种、从事现场工作时间、生产场所粉尘情况以及是否有低热症状和体征等。同时,要做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都伟说,气短为尘肺病早期症状,多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病情加剧,则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盗汗、失眠等。疾病早期常无阳性体征,晚期有肺气肿体征,出现肺心病,则有心力衰竭相应体征。“主治医生如果仔细把这些治疗都做了,再加上经验,就可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否患有尘肺病。”

  据了解,呼市现有5家机构可以检测尘肺病,包括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路防疫站、内蒙古国检中心、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企业法律意识缺失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此前,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职业卫生科科长尹建新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从最近几年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情况来看,在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方面,能够自觉履行各项法定义务的,国有大型企业较好,其他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守法情况较差,职业病危害较严重。

  都伟表示,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加之职业病迅速蔓延的现状,使呼市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重重困境。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的缺失和从业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淡薄,是引起职业病的关键。

  据介绍,《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至今已经快10年了,但是仍有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此一无所知,职业卫生防护意识淡薄。比如按照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的企业要进行“三同时”审批制度,但是为了节省开支,许多个体、股份、合资企业均未按照要求执行,部分企业由于引进的项目有优惠政策,便认为一切可以免检,不配合有关部门工作,使得职业病防护先天不足。此外,许多企业不愿进行技术革新,改善作业环境,一些机械厂、装潢装修公司仍然以高毒类的苯及其化合物作为溶剂。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简化用工管理制度,在操作上常聘用临时工、季节工,这些工人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程度以及综合素质低,职业卫生自我防护意识差,个别企业又频繁轮换工人,使得大量职业病病人不能进行鉴定和统计。(文/甄海霞)

稿源: 内蒙古晨报  编辑: 张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