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 李东海
提起孟繁荣,赤峰市敖汉旗的畜牧业户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女人不寻常!……
16年来,孟繁荣把如火的青春献给了敖汉旗畜牧事业,把科技知识、科学技术的雨露播撒到了敖汉沃土。她是一名女性,却巾帼不让须眉,干出了让男人也刮目相看的事业;她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却从平凡中超脱平凡,创造了不俗的成绩。在登上“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的领奖台的那一刻,孟繁荣淡然地笑了……
扎根基层 成就自我
1993年秋,25岁的孟繁荣从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敖汉旗畜牧业局改良站工作。从大学校园回到家乡小镇,这对于家境贫困对外面的世界一直充满憧憬的孟繁荣来说多少有些失落感。特别是当她回到敖汉旗的老家———玛尼罕乡皮营子村北湾子组的时候,人们对当年全乡学习成绩名列第一的尖子生、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她又回到家乡工作很不理解,觉得可惜。 “好不容易才从垄沟里爬出去的庄稼娃,在大城市里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真是可惜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孟繁荣总是眼里满含泪水,默默地离开。自己曾因家里贫困,险些三次辍学,要不是有当老师的叔叔孟庆和到家里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力争,自己这辈子也许就不会有上大学的机会了。现在大学毕业了,又回到了家乡,不论对父母、老师还是众乡亲们来说,面子上总是有些过不去啊!可是,难过归难过,倔强的孟繁荣还是冷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既然回到了家乡,学的又是畜牧专业,就一定要给大家干出个样儿来看看。然而,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直到她背着行囊到旗畜牧业局报到那天,她才知道等待自己的工作比想象的还要残酷:到大道海种猪场当一名种猪改良技术员。
这回,孟繁荣真的流泪了。刚开始听说自己被分配到畜牧业局改良站工作时,她还以为是留在城里报报表、写写材料什么的,没想到竟然被分配到离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100多华里远的大道海种猪场,而且主要是搞乌兰哈达猪的导血工作。这种工作又苦又累不说,就是整天蹲在猪圈里研究种猪“发情”、“配种”的技术工作,也让一个从小生长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姑娘来说感到很为难啊!
就在孟繁荣对这一不理想的工作感到左右为难时,二十世纪50年代支边来到敖汉、时任旗畜牧业局业务副局长的雷声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孩子,搞咱们这一行的,是科学、是技术,没什么丢人的。毛主席早就说过,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咱们这地方发展养殖业,缺少的就是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和先进的技术啊……”听了领导的话,孟繁荣心里虽然多少有点委屈,但她还是咬着嘴唇认真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孟繁荣就跟着老业务局长雷声达、大道海种猪场场长吕佩真等在当时敖汉旗最大的国营种猪场搞起了乌兰哈达种猪的导血试验工作。
当一个个不眠之夜在静静的山谷里悄然退去,孟繁荣的床头上已摆满了一摞摞读过的科技书籍。从书本到实验室,再到猪舍,这个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姑娘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吸收,消化掉。读大学时,老师常在课堂上说,只有多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在猪场实验室里,老技术局长告诉她,只有把实验的成果运用到生产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一名畜牧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为了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在种猪场的化验室里,孟繁荣生怕丢下每一个技术细节,更怕错过老领导和专家的教诲。她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定要把老专家们的经验和技术学到手里,将来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
3年的种猪改良工作,让孟繁荣学到了大学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锻炼了她吃苦好学的品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事业。期间,她边工作,边实践,写出的《推广猪人工授精是养猪小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等多篇论文,先后被国内权威期刊《中国畜牧杂志》、《当代畜牧业养殖业》等刊物发表,她采集的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被国家有关部门征集、采用后,在全国一些重要媒体公开出版发行。
孟繁荣,终于在自己人生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