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楚的夙愿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课教师中,苏小红是准备最扎实的一个,她背着一个很大的挎包,里面装着10多本证件和奖状。
跟许多代课教师一样,苏小红曾幻想着自己能有被转正的一天。9年前,皋兰县发出一份红头文件——《皋兰县关于选聘优秀代课教师的办法》,其中提到,“县上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选聘10名优秀代课教师”。
虽然对于“优秀”的界定,皋兰县规定了学历、教龄、成绩、评奖,甚至发表论文、英语成绩等要求,但这份文件还是给了全县代课教师一份实实在在的希望。
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为了达到“优秀”的标准,苏小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大堆的证件。
“那些年工资基本都花到了这些证件上。”苏小红举例说,仅自考大专文凭,她就花去了2000多元,那是她当代课教师一年的工资。
“到头来,这些本本都成了废纸,吃不能吃,用不能用。”苏小红说。
记者采访的当天,袁维军没有出摊,这是他此次出门的第四天,按照惯例,他马上要回老家一趟。提及代课教师被清退后的出路问题,他担忧地说,皋兰县什川镇经济相对较好,代课教师被清退后,就业、创业渠道相对多一点,在偏远山区,上了年纪的代课教师被清退后,他们的脚步又该迈向何处?
11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发表了兰州市教育局局长何泳忠就兰州市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答记者问。对于代课教师被清退后的出路问题,何泳忠陈述了5条意见:第一,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择优录考”的政策,并结合兰州市实际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根据代课教师的意愿,对其开展技工培训;第三,按照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在制定实施意见时,优先将其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中;第四,对于有特殊困难的代课教师,在社会救助资金中列专项进行重点救助;第五,政府要求各部门高度关注和关心被辞退代课教师群体再就业、创业。
“我们最期待的还是第一条。”陶世权,原长坡小学代课教师,擅长英语教学,曾被抽调到什川中学教英语,采访中,他这样说。
陶世权被清退后,一直出门找工作,一家人的生计靠妻子的裁缝店支撑。不久前,在妻子的支持下,他买了一台电脑。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政府有择优考录的政策,万一考上了,电脑肯定能用得着。”陶世权的妻子邸维彩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她“长远的眼光”,让丈夫也不得不感动、佩服。“我们代课教师有教学经验、有教师资格,如果政府真能给一次机会,让我们拼一拼、考一次试,成功与否,也算是了却了今生的愿望。”采访中,陶世权这样的说法记者听到了很多遍。
“结婚10多年了,他从来没有给我买过一件新衣服。我希望他能通过考试,当一名真正的老师,用他的钱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我相信他有这个实力!”邸维彩的心愿有点酸楚,但她的神情中依旧充满了憧憬。(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齐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