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变价计算,“十五”以来经济年均增长17.6%,2002年以来连续7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达3221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盟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61.8亿元,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6位,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
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西部各省区市第1位,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部署,全区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民生状况改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13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地域辽阔,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有草原面积十三亿亩,占全国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面积二亿三千四百万亩,位居全国第一;矿产资源丰富,总储量占全国第三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稀土储量比全球其他国家探明总储量还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历史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徘徊在23-26位之间,人均收入更是倒数第几位。
1999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中旬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这一世纪工程的部署和启动。2000年到2008年,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7.8亿元,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和各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民族努力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巨大 交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地域辽阔、技术设施落后向来是制约西部经济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扩大投入规模,建成了一大批公路、铁路、电网及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象得到缓解和改善。
交通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电力、公路、铁路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全区220KV和500KV输变电线路分别达到9857公里和2887公里;2000年到2008年全区新增公路总里程达14.83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879公里,新增铁路总里程2627公里,总里程达到8547公里,全区机场数量达到11个,路网通疆达海能力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祖国北方生态防线
内蒙古自治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防线”的目标,1998-2008年累计投入371亿元,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等九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达7457.98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7.23亿亩,轮牧面积达8286.23万亩,涉及农牧业人口1000多万,涉及牲畜6000多万头只;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9亿亩,近6000万亩农田、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2.4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重点监测的水系中55.2%的河流与62.5%的湖泊水质好转或趋于稳定,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者较好,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工业增加值十年涨八倍
根据国家政策,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开放引进力度,推进产业集中聚集,促使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200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3799亿元,2008年484亿的近8倍,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0.7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4.7亿吨,发电量由2000年的439亿千瓦时增加到2008年的2115亿千瓦时,钢铁产量由2000年的双4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双1200万吨。装备制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6亿元,重点发展了矿山机械和风机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8元,鲜奶产量超过900万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