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推荐 > 稿件库 正文
兔年吉祥共相庆 各地庙会各不同
内蒙古新闻网  11-02-04 12:45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上海:包罗万象的城隍庙庙会

  上海城隍庙最热闹

     上海城隍庙庙会:上海开埠以前,城隍庙是上海民众唯一的游乐之处。上海城隍庙从清末民初以来,和周边的园林、市场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区域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上海的历史与传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多年来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被誉为上海滩旅游的名片。

      太原:好看好听好吃又好玩

  庙会年年逛,年年景不同。今年的太原庙会以“玉兔迎春,和谐满园”为主题,通过对园区环境氛围装饰,引进民间艺人、手工艺展示、地方特色文艺戏剧等多项文娱活动,来展示历史年俗与民俗文化,提升庙会文化内涵,进而为广大市民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提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

  太原动物园主任张永星介绍说,本届庙会活动内容共划分为民间民俗工艺品博览区、中外名优小吃广场区、文化艺术表演区、冰雕乐园区、牡丹花展区、传统商业展示区、互动参与区、科普区等八大板块17项内容。园内通过冰雕、剪纸、大红灯笼等各种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妆点出一派喜气迎门、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景象。威风锣鼓、清徐背棍、“二人台”、民间社火、特色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等,每一项活动都力求突出中国元素和山西味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年即将来临,为紧扣这一主题,今年庙会的布展和内容上,都充分强调突出了兔文化,不仅有各种冰雕的兔子,各种文艺节目表演中也特意增加了身着兔子服装儿童表演的玉兔迎春集体舞蹈、增加了兔年的生肖文化展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表达出人们对兔年的美好祝愿。

  “今年的庙会与往年比,具有规模大、品位高、形式全、参与性强等几个特点。”张永星说,规模大,是指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了经济投入,展区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品位高是指参照往年演出效果,对活动内容进行了优选,本次庙会特别选取了省内外民间艺术的精华,进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展示,如皮影、面人、泥塑、剪纸、传统布艺、刺绣等;形式全是指在往年社火、舞狮、锣鼓、戏曲、小吃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高空表演、中外杂技表演、动物标本科普展、商业传统展示等,演出更加丰富多彩,活动内容更加形式多样;参与性强指的是游客不但能逛庙会,看表演,还能品小吃、购名优产品,游客不但能看还能参与,比如嘉年华、冰雪乐园的冰车、花好月圆祈福区、商业传统展示、爱情碰碰撞等活动是青年人的欢乐盛宴,迎亲花轿则能让游客坐在花轿里当一回临时的新郎,互动性更强,参与性更强,营造更加喜庆、欢快的节日氛围。“希望太原庙会成为省城居民感受三晋大地独特年文化的最佳选择。”张永星说。

  沈阳:关东庙会 新春擂台灯会齐登场

  年货街、年画街、谜语街、古玩字画玉器街、小吃街、宣传画街等特色街区布置一新,不仅包括道具摆设、角色扮演等内容,还可以看到玉兔迎宾、花轿巡游、抛绣球招亲等关东风情表演。 

  正在举行的2011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的主要活动之一——黑土地关东庙会,吸引了不少南方和外国游客前来体验充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情的红火大庙会。 

   看喜庆的锣鼓舞狮表演,吃甜滋滋的灶糖和冰糖葫芦,买几个手工制作的香包、小摆件,跟捏面人、画糖人的民间艺人们学学手艺,北方腊月的天寒地冻丝毫没有减退市民逛庙会的热情。

  据介绍,庙会期间将举办千人健身秧歌擂台赛,有来自沈阳市45支代表队2000余名参赛队员将参与,依据擂台大赛的形式,展示诗歌解说、飞人表演、快板、川剧脸谱展示等多种特色形式的表演。

  此外,盛京灯会将于农历正月初三正式点亮。今年的灯会将利用多种手段打造50个大型灯组4000盏花灯。其中,一组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彩灯迷宫“嫦娥寻玉兔”将带给市民惊喜,不断变换的彩灯能够让置身其中的游客体会到独有的魅力。 

   而以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主体造型的彩灯建筑“辉煌世博”高8米、长10米、宽6米,将用不一样的形式带领市民继续感受世博会。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