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推荐 > 头条新闻 正文
特别策划:3·15——关注消费与民生
内蒙古新闻网  11-03-15 09:3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本网综合  
 

  【阅读提示】2011年3·15主题是“消费与民生”,体现了消费与民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3·15”已经成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对抗商家不法行为的一面重要旗帜,有了“3·15”的监督和促进,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知道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提升了对产品品质、售后服务政策的认知。在我们的身边每一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消费纠纷发生,有人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有人也会选择沉默,对此,本网特设专题就一些消费热点话题与您交流讨论,欢迎网友参与。详细情点击内蒙古新闻网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消费与民生”》》》》

【成长】

成长——脱胎换骨20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区先后成立了消费者协会、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等维权部门。20年弹指一挥间,在又一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茹峰,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农资协会副会长庞敬平,巴彦淖尔市工商局一线执法人员刘强,3人畅谈了20年来我区消费生活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

【3.15进行时】

维权诉求为何总在3·15“井喷”?

  临近3·15,消费者维权的话题一夜之间又“火”了起来。各地工商部门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年一度的宣传活动。消费者组织也针对一些案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维权宣传活动,商家更是不失时机地打出“温情牌”,含情脉脉地向消费者告白:自己是最老实的商家。而在网上,一些网友们也开始晒自己在消费过程中遭遇的“维权难”、“消费品质量”等热点问题,有些还希望能与人大代表交流这些问题。详细》》》

【消费与民生】

呼市三大类商品抽检结果堪忧

  日前,呼和浩特市消费者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呼市市场上经销的三大类商品的抽样结果:板材不合格率为36%;PVC管材不合格率为43%;鞋类不合格率达到57%。

  呼市消协负责人说:“消协已发出整改函,通知经销商和生产厂家全部撤回不合格产品,同时密切关注上述不合格产品再次流入市场,必要时移交工商局进行处罚。”

  为了配合今年3·15系列活动的开展,呼市消费者协会针对日常投诉中的难点和热点,于今年1月份对目前市场上经销的建材类板材、PVC管材、鞋类三大商品进行了抽样,并委托内蒙古产品质量检验局进行了检验。板材方面,抽样检测了洪兴、通达、闽兴、兴润、润宇5个市场的13个批次产品,不合格率占36%。主要是含水率、胶合强度、横向静曲强度、甲醛4大指标不达标;PVC管材抽样检测了洪兴、通达、金海国际机电城、兴润、爱家建材批发市场的14个批次产品。其中6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指标主要反映在弯扁性能、最小壁厚、拉伸屈服强度方面;鞋类抽检了九州商厦、鼓楼时中鞋城、万千百货、九鹏商厦的14个批次皮鞋,8个批次产品不合格,问题主要集中在无产品名称、标示不准确等方面。详细》》》

电子和居民服务类投诉居首府消费投诉首位

  近日,呼和浩特市12315公布了2010年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及咨询情况。在商品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共接到投诉798件,占投诉总量的20%,居商品类投诉首位;服务类的投诉中,居民服务以299件居首位。

  2010年呼市12315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912件。其中,商品类2560件,占总投诉的65%;服务类1352件,占总投诉的35%。详细》》》

2010年呼市十大维权典型案例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前夕,呼和浩特市工商局公布了2010年度十大维权典型案例,以此警醒消费者,并为那些正走在维权路上的消费者树立信心。

  汽车质量纠纷案消

  费者郭先生于2009年11月在某汽车销售公司购买了一辆标价为135万元的高档汽车,2010年3月在行驶1万公里时发生传动轴抱死现象,险些发生事故。在经销商为其更换了缸体后桥后,又多次发生故障,多次维修仍无法正常行驶。经呼市消费者协会多次调解,经销商同意15日内免费为消费者更换一台同款同型号的新车。详细》》》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你没商量

  明天便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日前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为我们揭开了在首府地区反响较强烈的四类消费陷阱,以警示消费者。

  消费陷阱一:婚纱照里有猫腻,收费犹如无底洞进

  入春季后,婚纱影楼也迎来了“春天”,为招揽顾客,各影楼招数迭出,一个个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的陷阱也随之而来。3月1日,寇女士来到位于鼓楼附近的一家影楼,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得知寇女士将于5月份举办婚礼后,工作人员极力向她推荐一款“促销产品”:“我们影楼目前正在搞活动,原价3880元的套餐现在只需3180元,非常划算。”寇女士曾听朋友说拍婚纱照时,除正常收费外,各影楼还会另外加收一些类似定妆液、假睫毛之类的费用,于是她便留了个心眼,就这些疑问询问了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非常肯定地回答:“我们影楼除收取合同上的钱外不会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您尽管放心!”详细》》》

【维权行动】

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执法宣传活动将于3月15日举办

  “3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为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建筑法》、《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认识,呼和浩特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将于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举办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执法宣传活动。详细》》》

我区今年要开通12315短信平台

  3月10日,记者在自治区工商局3·15通气会上获悉,为扩大消费维权网络覆盖面,方便消费者咨询申诉,自治区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计划在年内开通12315短信平台。

  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于2009年成立,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维权渠道,特别是12315维权热线,已经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成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不可或缺的力量。详细》》》

巴彦淖尔市3.15回收过期药品

  记者从巴彦淖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该局联合内蒙古健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修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将于3月15日在巴彦淖尔市人民广场开展回收过期药品,净化用药环境活动。

  据了解,届时,巴彦淖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现场设立咨询台、假劣药品展示台、便民举报投诉台,现场开展安全用药、真假药品鉴别咨询及假劣药品投诉受理等活动。消费者家中如有过期药品,可拿到活动现场兑换感愈胶囊、斯达舒等OTC药品及生活用品。详细》》》

阿拉善盟今年将围绕“消费与民生”主题开展维权活动

  3月7日,记者从阿拉善盟工商、消协联合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化、烟草专卖等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维权活动的年主题为“消费与民生”,“3·15”消费者权益日纪念宣传活动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据悉,今年维权活动的年主题定为“消费与民生”旨在强调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强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消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消费维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详细》》》

【媒体评论】

“李鬼”为什么命大?

  这才叫防不胜防。我自认为,在两种东西上一般不会上假冒伪劣的当,一是书,二是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照样上了一当又一当。就说前几天吧,在呼和浩特的一家药店,买常用的健胃消食药。我说买江中制药厂的。售药小姐说这个很不错。她拿出一种药,名字与包装与我要买的基本相同。她说两种药的药性、成份和价钱全一样,这个合算。这种一盒40片,那种才32片。买了5盒,回去打开一看,心凉了半截,40片不假,是小片,只有以前买的那种二分之一;一吃,另半截也凉了,口感极差,而且成份大不同,以前是酵母性质的,这是山楂性质的,根本不适合。

  上这种小当看去没什么,可次数多了会让你心烦。烦也没办法,防不胜防。就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李鬼”死不完?我想,主要原因不仅是有人孵化,更主要是有人推销。当然没人想接纳“李鬼”,但经过前两道环节精心打扮之后,说实在的,消费者多数是唐僧沙僧猪八戒,能有几个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人都忙自己的事,专攻打假的有几个?术业有专攻,在专攻造假与销假者面前,有几个普通消费者不挨闷棍?详细》》》

 还消费者一个透明市场

  笔者近日邀朋友到KTV唱歌,因自带酒水被强加收取50元服务费,而且属无合法收费依据、无事先明确告知的收费。

  仔细想想,类似消费行为并非罕见。比如餐馆收取纸巾费;购买打折商品,付钱后被告知不能开发票;“火拼”后方知促销商品不能用抵价券;家电产品买回家被告知要支付高昂安装费用……这个时候,消费者犹如当头一棒,客被商欺感觉涌上心头,可气可恨却又无奈。详细》》》

【主题回顾】

历年“3·15”主题回顾

  1997年:讲诚信、反欺诈

  鉴于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消费者行为有增无减,199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讲诚信、反欺诈”年主题活动。动员全社会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作斗争,以造成一个讲诚信、讲公德的社会舆论氛围。详细》》》

[责任编辑 赵静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