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推荐 > 最新播报 正文
琼海私家车载客猖獗 交通局管不住百辆黑车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3 15:2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327辆正规出租车陷入生存困境部分车主无奈卖车欲买私车载客

  与私家车日益泛滥相对应的,便是正规出租车的逐渐萧条。记者从琼海市交通局获悉,目前该市共有正规出租车327辆。而在“黑”出租车的挤压下,这些出租车已经陷入了生存困境。

  出租车司机曾师傅告诉记者,2001年他开始从事出租车运营,原来每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可自从“黑”出租车大量上路以后,他的经营状况逐渐恶化,目前每个月只能赚800元左右。他的老婆没有工作,年近七旬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都需要照顾,而这些钱根本不够用。“一家人就靠这点钱生活,真的很艰难。”曾师傅说。司机黄师傅也从事出租车运营多年,开始几年生意还不错,可从2006年12月份开始,生意很难做,上个月他不得不把出租车卖掉。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本来是正规出租车的司机,把自己的出租车卖掉或出租给别人后,还准备买私家车转而从事“黑”出租生意。

  “黑”出租车破坏交通运营秩序损坏城市文明形象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黑’出租车的存在,破坏了正常的交通运营秩序,而且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出租车司机小黄说,近年来,他们多次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过这种情况,有关部门也组织过查处,但是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有逐渐恶化的趋势。

  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指出,这些“黑”出租车的大量存在,是对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的严重破坏。市民李先生在嘉积生活了10多年,他见证了琼海交通的发展变化。据他介绍,2001年开始,琼海开始投放出租车,给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近年来“黑”出租车的出现,则破坏了琼海的形象。“这种状况如果发展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试想一下,如果外地游客上街打车,看到的都是私家车,那他们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个城市?”李先生担忧地说。

  另有市民提出,“黑”出租车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首先,一旦他们被交通部门查处,他们很可能把客人扔在路上逃之夭夭。另外,一些私家车司机没有经过专门的出租车培训,最主要的是他们没有到交通运管部门备案,一旦和乘客发生民事纠纷,甚至治安或者刑事案件根本难以查证,当事人就很难维权。

  “黑”出租车载客为何屡禁不止?交通部门称取证困难执法很尴尬

   针对“黑”出租车日益猖獗的现状,当天中午,记者采访了琼海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据该负责人介绍,私家车拉客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属于非法营运。今年以来,该局利用录像取证、跟踪调查等方式查处了5部拉客的私家车,其中3部受到5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罚款。“黑”出租车已经存在多时,相关主管部门也多次予以打击,但为何屡禁不止呢?该负责人表示,对擅自载客的私家车执法,取证比较困难,因而执法工作经常面临尴尬。他说,拿琼海市区的私家车拉客现象为例,有些司机把车停在琼海市人民医院门口,执法人员上前询问时,他们就说是正在等待接送病人。有时候乘客甚至还配合这些私家车司机,谎称自己是司机亲属,等等。“但由于取证困难,交通部门如果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私家车真的有违法拉客现象,就有可能被私家车司机拉上被告席,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该负责人解释时,显得有些无奈。

  当天晚上,夜幕降临,记者再次来到琼海市人民医院附近路段等地看到,“黑”出租车司机还在“热情”地揽客……

  非法营运要依法受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申请从事客运经营的,应当按照规定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来源:南国都市报 记者 宋亮亮 李域 )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安华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