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个“梦想”
“1963年创作出来《万马奔腾》的初稿,到1978年,我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文艺演出,《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一举夺得作曲银奖和演奏金奖。这期间有不少人批评我,说我瞎胡闹,马头琴应该是舒缓悠扬的,怎么能演奏的那么快?还有用皮子做定音鼓传承了几百年了,怎么能用木头来代替!……”谈起当年的情景,齐•宝力高有些感慨。
1944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齐•宝力高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哈拉胡少村,蒙古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草原的无限风光,造就了齐宝力高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气质。13岁时,齐•宝力高进入内蒙古民族剧团,跟随马头琴演奏家桑都愣学习。
从学习马头琴的第一天起,齐•宝力高便下定决心要学好马头琴。在他看来,马头琴和别的琴不一样,马头琴是游牧民族创作的,它是从大自然里边来的,它的声音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让他时刻感受到新鲜的生命。“马头琴是有灵魂、有思想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喜悦、悲哀,马头琴和他是共同体,可以相互感知,相互倾诉,这种特别奇妙的感觉,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份。”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谈起马头琴总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经过刻苦地努力学习,齐•宝力高很快掌握了高超的马头琴演奏技艺,并开始为自己的马头琴艺术生涯做规划。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乐器,知名度并不高,演奏难度也比较大。大多数曲目是几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学马头琴,都是师父手把手地教,没有统一的指法,也没有系统介绍这种乐器的书籍,甚至关于这种乐器的记载都很少。对于当时的这一状况,齐•宝力高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让全世界人民爱上马头琴,都来聆听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为了练好琴艺,齐•宝力高每天早晨5点练3个小时,晚上至零点,人人都讨厌他这个“疯子”。一天中午,他正在练琴,一个邻居冲进来,一拳把他打倒,对他说:”你干扰我午睡,明天再拉,我还打你。”多年以后,打人的邻居听完齐•宝力高独奏音乐会后对他说:”那年我打你是错的,你是伟大的。”
“中国的崛起、东方文化的复兴,将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并将深远地影响未来。现在整个西方都在紧张地观察和研究今日中国会怎么样,怎么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意味着一种逻辑的重构,一个新秩序的开始,也是一个新模式、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当这些逻辑被稳定下来的时候,在国际上将形成具有中国特征和特质的新的东方主义世界新代表。”齐•宝力高神情凝重地说。
齐大师最珍爱的五把马头琴
仔细地擦拭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