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合作
“呼、包、鄂要以东部发达地区为标杆,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和推进科学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今年的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工作会议上,为三市找了一个更高的参照系。
“向东看”,差距立显:“金三角”的经济总量较小、地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仍然突出。要想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实现困难中的发展和提高对“金三角”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三地党政领导一语道破天机:唯有区域合作发展才是出路,唯有携手共赢才能渡过危机。
事实上,这是一个早几年就已达成的共识。每年一度自治区党委、政府主持召开的“金三角”工作会议,都离不开一个话题:如何增强三市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2007年,“城镇组团化,培育呼包鄂城市群”的思路进一步明确。
2008年,“同城化发展,打造同城经济圈和生活圈”的理论正式出炉。
2009年,“加强地区间协作,促进和谐发展”呼声异常强烈。
3年3个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战略, 中心意旨只有一个:以呼包鄂三市为核心,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组合和快速流动,打造组团发展的“城市圈”和一体化的“经济圈”。
在宏观决策的引领下,区域整合闻风而动。“金三角”内大中城市原有的城区迅速扩大,一批新县镇急速成长,以呼包鄂三市为中心,以东胜区、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托县、土右旗等自治区最具活力的旗县区为基础的城市圈正式形成。
有了城市群的雏形,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改善优化发展环境入手,倾力推动三市的结盟和联合。
出台《呼包鄂城市群规划》,实施城际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管共享。
打通三市高速公路环线,实现“金三角”的“2小时经济圈”。
新建或改造三市之间的城际铁路线,打造“金三角”的“1小时经济圈”。
另外,在金融方面实现了三市同城结算。
还把“金三角”塑造成国内第一个“两化融合”的创新试验区,使三市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增强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
除了基础设施的接轨共享,政府部门还力促三市在产业体系与产业环节紧密联系、生产要素跨城流动和软环境趋同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选择了先期流动,目前,“金三角”地区正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马太效应”。
区域一体化的好戏才刚刚开场,前不久结束的“金三角”工作会议又传出一个新的讯号:在呼包鄂之外,首次出现了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其它中西部城市的身影。有人预测,或许将来“金三角”会扩大城市群,出现一个依附三大中心城市发展的“大金三角”。
届时,到“十二五”期末,呼包鄂“金三角”抑或“大金三角”如何连成合力发展的一盘活棋,使这一区域经济带成为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以及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值得期待。(记者 贾怡媛 王连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