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双蒙古皮靴工序繁多,工艺精湛
吴师傅能够制作7种样式的蒙古靴:大板尖、小板尖、大仙、皂样、武步员、抓地虎、八宝靴。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帮、靿和靴底样式、尺寸的不同。大板尖靴的帮子和靿子的接口处稍微上挑,靴尖上翘弧度在几种样式中是最大的。
吴师傅说,大板尖靴、小板尖靴在达茂旗、乌盟、伊盟等地较为流行,大仙靴是伊克昭盟人常穿的样式,阿拉善盟人常穿抓地虎靴,而武步员靴是四子王旗人穿得较多的款型。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两个部分组成,其中靴筒是由帮子、靿子、云子、楞子、口子、镶条、溜跟、座条等部分组成,靴底则由盖板、千层和皮底3个部分合成。蒙古靴靴筒内部和靴底都比较硬实,穿着时一般要在靴底垫上毡垫,在脚上套上厚厚的毡袜,以防硌脚。
蒙古靴需要打层子、纳底子、下帮子、挖云子等5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主要分为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和排靴子四大步骤。据吴师傅介绍,不同样式的蒙古靴靴底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时还需要对靴底进行蘸水成形处理,然后弯曲到所需形状。在做靴底的过程中,纳底子最见手艺。要将底子纳得紧实致密,一要有好力气,二要有好针线活。而在千层跟部添加一层后跟型袼褙,并在千层和盖板之间粘垫底芯,以确保靴底饱满,这是门外汉一般不会想到的工序。
蒙古靴各种样式一般不分男女,不分左右。靴上的图案中,有“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点水”、“五色祥云”。吴润达说,过去有钱的人才穿带云子的靴子,没钱的穿光面的素靴。修饰云子的靴子,一双最多可饰40个云子,最少要契4个。
吴师傅年轻时制作一双靴子大概需要10天左右,打层子、裁层子、捏千层和裁盖板共需2天,纳底子1天,挖云子、镶纸绳和挂彩布共需3天,契云子5天,调圈1天,提脸子1天,起楞子和契口子共1天,拉后缝1天,上靴子和排靴子需2天,总计约17天。手工制作出来的靴子很耐穿,至少能穿30年。

一些半成品的蒙古靴
吴师傅最大的愿望是把制靴手艺传承下去
与过去相比,不难看出呼和浩特蒙古靴业在经营模式、行业规模、原材料来源、制作者群体、使用者市场以及社会背景等发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市场上可见销售的蒙古靴,部分工序采用了机器加工,价格较吴师傅给自己制作的靴子定的价格要便宜不少,但在材料和工艺上与他制作的存在很大差距,过去手艺娴熟的蒙古靴制作者群体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靴的销售市场也基本消失,现在人们购买蒙古靴主要是用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也有少部分的人当做收藏品或用作拍摄电影电视的道具等。
2009年6月13日,吴润达被呼和浩特市文化局授予“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在家的吴润达总是担心这祖传的手艺会在这代失传,每天都琢磨着怎么把手艺传下去,可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经结婚成家,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正为了生活打工挣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做靴子。吴师傅说:“我已经66岁了,眼睛也花了,手指也不灵活了,我想教几个徒弟,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因为这个技术是属于社会的,属于民族的。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重视,把这个技术一代代传下来,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