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 县医院像个菜市场
“以前,医院从外表上看是个医院,但进去后医院不像医院,说菜市场倒是有些像。”外科主治医师吕冠栋说。科室之间互不来往,医生之间互相仇视,因为当时医院是针对个人结算,除县财政支付工资的50%外,其余都是业务收入提成。 “不知哪任领导定下的规矩,十几年来一直这样执行,按理说肯定不对,就是没人来改一改。”说是医院,还不如说是公共的场所各自的诊所,即使搬到了新址还是如此。科室内部明争暗斗,为了生存,大小医生各显神通。副院长常绍云说。
“我刚到医院的时候,在走廊里面走,突然从后面就有骑摩托车的人从你身边穿过,自行车摩托车就在办公桌旁边放着,遇上雨雪天气,大厅里面打满了摩托自行车。有的大夫骑车摩托就进了门诊楼。”任玺说,对于大夫坐在办公桌上,上班唠嗑更是家常便饭。
“以前好不容易开一次会,也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有些调皮捣蛋的医生护士还和院长‘唱二重唱’,院长说一句,下面说一句,院长声落,下面也刚停。”一次,遇到院长批评公车私用一事,下面的医生立马回击,“昨天我还看见你儿子开着医院的车在县城里乱转。”顿时上下尴尬,会议不欢而散,任玺说。
1000万的收入对于一个县医院来说简直太少,但得看什么样的县医院。2006年以前,兴和县医院只拥有几间平房,冬天靠煤炉取暖,病人稀少、门可罗雀。“进入病房,红被子、绿被子,如果一个病房有三个病人,那肯定是三种颜色的花被子”干了近30年的护士长素芳说。“没有规范的病例、没有早会、没有交接班、更没有会诊,甚至病人的钱直接交到医生手里,如需买药,病人自己拿钱到药房取药,你都想象不到有多混乱。”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的医生都习以为常。

病人正在接受治疗

病人正在接受治疗
综览现在 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发展
“我的有生之年我只想为老百姓做点事,有朝一日我不在这个医院了,或者再过若干年以后,兴和县的老百姓能记得兴和县历史上曾有一任院长该变了医院的面貌,方便了老百姓求医。”
任玺,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从医20多年,是这一带有名的医生。兴和县受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托管后,他临危受命,摆在他面前的烂摊子不亚于“旧城改造”困难。“咱们是公立医院,要体现它的公益性,医院不是我们的赚钱工具,只要你选了这行,就意味着付出、奉献……”小会上这样说,大会上他还这样讲。“近50岁的他住单身宿舍,吃食堂,把老婆孩子抛在脑后,整个人都扑在了医院”这是副院常绍云对他的评价。
任玺上任的第一天就是召集大家开晨会,从此,晨会也就在这个医院站稳了脚跟,从此缺勤倒成为稀罕的事儿了。“医院质量检查小组”随着医院管理的规范化也应用而生,小组下设“病例检查小组”、“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两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全院大查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利用开晨会和专门学习的方式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人建立的也是用来约束人的,现在的兴和县医院照样是井井有条的,它告诉人们:再好的珠子不用线穿它也成不了串儿……
“现在好了,病房条件也好,护士照顾的也周到,晚上院长还经常来病房转转。我这是老毛病,县医院经常来,医院好的时候也来过,不好的时候也来过,我还住过一段市医院,还去过北京,你要说以前的县医院不比其他医院,可现在要是像我这样的老毛病我还不愿意去市医院了,”身患胰腺炎的75岁老人李荣告诉记者。如今,你进入任何一个病房都是雪白的床单被罩,病房楼干净明亮,护理站忙而不乱,指示标清晰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