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兴和县医院变化最大的科室就是妇产科,生孩子不是个小事儿也不是个大事,谁也不愿意跑上百里路去外生产。奇怪的是托管前兴和县老百姓生孩子有条件的都往外跑,没条件的也不往县医院去,都愿意请个县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到家里生。归根结底是老百姓不信任县医院。“产房条件和家里差不多,而且病房还怪冷的,花钱还能少,何不请到家里来?”正在陪妹妹接生的姐姐陈桂芳讲述自己生孩子时的事儿。
“现在好了,我听邻居说县医院现在可好了,这不妹妹生孩子我们就选择了这儿,住进来一看,病房白白亮亮的,暖气也挺热,护士服务也很周到。最关键的是国家政策也好,平产补助600元,剖腹产花钱多些还有新农合,报销很痛快。”
妇科护士长常素芳告诉记者:“自从托管以后,妇产科病房住的满满的,护士忙都忙不过来,几乎所有生孩子的全来县医院,昨天做了2个剖腹产4个平产,这不今天上午又有一个剖腹产的。”“现在政策好,领导也好,医生护士忙于工作过了饭点,还可以到食堂吃饭或者领导相应的补助。”“其实,作为医生也好护士也好,只要病人高兴了我们就高兴了”常素芳说。
遥望未来 齐心协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记者采访之时正是甲型H1N1l流感肆虐全球之季,兴和县医院也开辟了专门隔离治疗病房,兴和县第一例甲型H1N1患者就是在县医院康复出院的。
“周主任,今天不是你的班呀,外面还下着大雪,你怎么来了?”
“我听说咱医院又接收了四中的甲流学生,怕你们忙不过来就跑来了。”
护理部主任周秀兰说。
这就是兴和县医院大夫们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
兴和县医院的托管还有一段小故事,据说是三个兴和人碰撞出来的火花。2007年底,乌兰察布市召开人代会期间,乌兰察布市卫生局局长、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院长、兴和县医院院长三人谈到兴和县医院这个难啃的骨头。巧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兴和县出生,“托管”——三个人不谋而合,这才有了
2008年8月1日,兴和县医院的托管。
这一切都是现任兴和县县长袁晓东讲述的,他对兴和县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历历在目,他同时也是托管领导小组的组长,为了兴和县医院的发展他曾夜不能寐。说实话,县医院发展的再好也算不上他的政绩,但县医院的垮台或者说县医院的半死不活却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旦出事、一旦引起民愤,这可摊子可不好收拾。
托管一事终于以《兴和县人民政府委托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管理兴和县医院工作方案》定格在
2008年7月15日,袁晓东已经预料到将来的发展。
2009年9月2日,乌兰察布市两个文明现场会在兴和县召开,兴和县医院作为被参观单位之一。
会议临近,兴和县委书记张金亮视察兴和县医院,走到会议室他心酸了,毫不夸张的说,办公桌是他上小学那个年代的桌子。张金亮当即拍板给兴和县医院10万元用来配备办公设备。这下可好,县医院办公桌椅、电脑应有尽有,乐坏了院长。
当然,医院要想进步、发展,病人要确切的诊断,大型的诊疗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托管上任的任玺心中早有“蓄谋”——一定要弄几套大型设备,踢开医院发展的拦路虎。东软飞利浦双排螺旋CT、日本原装阿洛卡-3500彩超机、动态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他一口气欠了600万债。
“厂家看中的是医院现在的发展,所以才愿意赊给我们设备,要是以前人家都不敢赊给你。”任玺说。虽然有这么多债,但他不愁,他还是琢磨着再弄个几个实用设备。
兴和县这个小的县医院在医改的春风下成长,在浇灌了多少兴和县人的心血下发展,而兴和县的老百姓也正在享受着医改带来的实惠,但这并不是终点,美好蓝图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