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科技文体全面发展
2001—2007年全区投入科技经费270.4万元,共有768项科研成果获奖。“十五”以来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2779件,批准7533件,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7和2.8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区在校大学生3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9.8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1人,其中蒙古族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200人。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扎实推进,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逐步扩大。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8个,表演团体109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7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05%和92.72%。
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966个,病床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6万人。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体育事业明显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保水平明显提高
从2000年到2008年,内蒙古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129元增加到14431元,增长1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4656元,增长128%。
2008年底,内蒙古全区389.47万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比建立保险制度之初的2001年增加98.9万人,273.7万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增加194.1万人,225.5万职工纳入收入保险,98.85万人得到国家和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2005年,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农牧民低保制度;2007年启动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2008年启动了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当年城镇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3.8万人,下岗失业实现再就业14.38万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人员5.11万人,累计登记确认的2661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援助,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26.1万人。解决了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15万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今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西部大开发这10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内蒙古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加快西部省区市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统筹现代化建设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各族人民有决心、有信心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综合实力更强、各项事业更加进步、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充满生机活力的北疆明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任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