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国企成为当下的热词,其30多年的传奇经历也被再度掀开。关注国企的未来,或许应该从国企非同一般的过去寻找答案。
1994年,我区第一支股票蒙电华能在上交所上市。大量资金以零成本方式被吸纳到企业。
以此为标志,意味着我区国企已走过放权让利、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改革阶段,正式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时期。而“转制上市”成了以后相当一个时间内许多国企的迫切愿望。
18年过去了,如今的国企已是今非昔比。一改过去政企不分、体制僵化、人浮于事、产能落后、效率低下、积重难返的痼疾沉疴,而成为了改革创新、体制转型、管理优化、结构合理、提质增效的典型示范,支撑、带动和引领着我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自治区国资委主任苏和说:“在优化我区经济环境、招商引资、调整结构、增加就业、繁荣市场、维护稳定以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金融危机等方面,国企作出了重大贡献。”
减负化债让国企轻松起飞
国企改革之难,难在包袱重、债务多。
我区用漫长的时间来为有一大堆拖累的国企化债减重,一次次地进行艰难的剥离和脱壳。
在许多亲历过国企改革阵痛的企业老员工眼里,国企分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改制分流这个非比寻常的“瘦身计划”,就是最不易搞定的涉及人员多、操作难度大、政策把握难、改革成本高的一项系统工程。
可一旦做到了,马上就是柳暗花明。
包钢作为“一五”期间建设的老国企,历经波折把原来的钢铁生产辅助性单位和生活服务性单位相继从钢铁主业中分离出来。42所中小学、5600多名教职工顺利实现向当地政府的移交;19家辅业单位整体剥离改制,走向市场化经营。
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亦把所属的教育、卫生、广电等系统约140个机构、1.32万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148户辅业企业全部进行了民营化和股份制改造,转换了经营机制,实现了2万多名职工的身份置换。
两家老国企由此理顺了管理体制,减轻了企业负担,精干了主业,提高了核心竟争力。
耗时不短的这一场减员增效,全区共有包括中央驻区企业和铁路系统在内的611个企业办社会机构、4.7万多人移交当地政府管理,为企业减轻负担30多亿元;共完成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单位283户,分流安置国企富余人员8.7万人。
而对另外两个包袱——国有中小企业和国有劣势企业,前者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使其全部退出国有序列。后者特别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企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干脆进行政策性关闭破产,彻底淘汰出局。
2003年以来,全区289家国有小企业退出国有户籍,转投到民营的门下获得生机。1997年以来,全区累计有107个项目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共核销银行呆坏帐89亿元,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帖31.7亿元,妥善安置职工22万人。
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推动我区国有资本更多地向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创造了有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