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重组让国企脱胎换骨
国企重生,关键在于能否做大做强做优。
对于我区刚刚减负的国企而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十五”期间一个新举措,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区高标准、开放式引进中央企业,独资合资或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对能源、化工、冶金等领域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组。
一时间,中铝重组包铝,中海油重组天野化工,中盐重组内蒙古盐业公司……截至2011年,神华、大唐、华能、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共计42家中央企业进入我区投资兴业,建成投产的中央企业达到113户,总资产4768亿元,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3亿元。
随之,我区掀起本土企业与区外企业、本土企业之间、区直企业与盟直企业之间全方位战略合作的风潮。
包钢集团与宝钢集团形成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平煤集团重组草原兴发,内蒙古电力集团重组了华宁热电,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与呼铁局达成合作协议……合作双方相互持股、联合重组、扩大投资,推进了国有资产跨区域优化配置。
一边“引进来”,一边“走出去”。包钢集团在曹妃甸新区建设临港产业园;内蒙古电力集团、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等企业,向俄罗斯、蒙古国拓展业务……演绎着国企重生后的活力和实力。
大力度的重组合作战略,使一些优势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一批最新的科研技术进入产业集团,提高了国企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一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联合起来,延伸、完善了产业链,发挥了互补效应;使一些国企的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了集约、规范、高效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提升了国有资本运营质量和水平。
合作重组使国企脱胎换骨。更为重要的是,重生后的国企主业突出、潜力无限,上市企业迅速壮大,日渐成就着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