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多措并举摆脱困扰
将风能大规模地转化为电能,是内蒙古人多年来的梦想。
而当这种梦想变成现实后,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种尴尬与困扰:风电的传输与利用一直不尽如人意。
这种尴尬重点来自三个方面: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满足风电并网的需要,火电机组需要在风电传输利用过程中频繁调峰,以消除风电的不稳定性、波动性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有时为了电网安全运行,不得不放弃风电,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风电企业的效益。
由于电力通道无法满足电力外输的需求,全区风电机组运行时数有所减少,部分火电生产企业和风电生产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窝电限发现象,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期,电力外送受制于通道不畅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窝电、限电等现象的存在,我区风电由产品到商品的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风电机组无法满负荷运行、风电赋闲待岗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区风电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十一五”以来,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能源产业,风电在我区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就是明证。
在这一形势下,如何摆脱风电传输之困扰就成了推进我区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风电发展经验看,从技术上寻求突破显然是一种无法回避的选择。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解决风电并网过程中因风电固有的不稳定性带来的一系列隐患与风险,从而保证电力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只有通过技术攻关不断完善电力外输通道,才能提升电力外输水平与能力,增加风电并网电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用电需求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
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从两个方面促进风电传输与利用已是刻不容缓:
一是在千方百计提升风电传输稳定性的同时,要建立并完善风电并网运行奖励机制,使电力用户、电网企业乐于接受风电,最大限度地满足风电企业外输风电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增强我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
二是在保证电网安全输电的基础上,要通过政策杠杆的作用建立健全我区风电产业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利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促进风电的利用,通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来实现风电传输的市场化和推进风电的产业化。(杨帆)